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BG-home诱蚊器对常见蚊虫诱捕效果的实验测定及评价研究
邓惠, 刘礼平, 高可,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秦冰, 吴军, 林立丰
摘要197)      PDF (503KB)(770)   
目的 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和评价BG-home诱蚊器(BG-home)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的诱捕效果。 方法 在28 m 3容积的标准测试玻璃间内,BG-home在开启蓝光、不开蓝光2种情况下,分别进行BG-homescent、BG-sweetscent、佛山钱一多诱思达伊蚊专用引诱剂(诱思达)和无引诱剂的蚊虫诱集试验。24h后观察试验组诱捕蚊虫数、空白对照组的蚊虫死亡数,采用Abbott公式对诱捕率进行校正,评价诱集效果。 结果 BG-homescent联合蓝光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平均诱集率分别为94.00%、93.33%和81.27%;无蓝光分别是90.97%、90.00%和75.67%。BG-sweetscent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6.53%、80.67%和70.57%;无蓝光分别是83.50%、76.67%和67.00%。诱思达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8.47%、66.00%和59.67%;无蓝光分别是84.75%、63.33%和52.33%。无诱饵BG-home开启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38.00%、22.67%和62.33%;无蓝光分别是35.33%、20.00%和22.33%。 结论 BG-home使用上述3种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埃及伊蚊;在无诱饵的情况下使用蓝光后对致倦库蚊的诱集增效显著。模拟试验表明BG-home联合使用诱饵对常见蚊虫,尤其对伊蚊的诱集效果好,可应用于登革热等防控现场的蚊媒监测与防治。
2022, 33 (6): 776-7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2
3种蚊虫引诱剂与不同流量CO 2对白纹伊蚊诱集效果的研究
邓惠, 刘礼平, 许齐爱, 廉战民,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吴军, 林立丰
摘要276)      PDF (532KB)(897)   
目的 通过模拟试验测试3种蚊虫引诱剂(诱思达引诱剂A、B、C)、不同流量CO 2及其组合诱集白纹伊蚊的效果,筛选出最优的组合,为化学信息素监测仪在媒介伊蚊监测现场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远程控制化学信息素诱蚊监测仪进行诱集试验,在模拟室投放200只白纹伊蚊,分别进行3种蚊虫引诱剂、不同流量CO 2、引诱剂与不同流量CO 2组合对媒介伊蚊的诱集试验,24 h后观察结果。采用 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引诱剂、不同流量CO 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 结果 CO 2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平均诱集率分别为50.42%、64.67%和74.33%,引诱剂A、B、C的平均诱集率分别为66.40%、70.30%和53.00%。引诱剂A与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CO 2组合诱集率分别为66.67%、67.33%和79.67%,引诱剂B与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CO 2组合诱集率分别为70.67%、78.67%和82.33%。 结论 在模拟试验中,远程控制化学信息素诱蚊监测仪组合蚊虫引诱剂与CO 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引诱剂或者CO 2。该监测方法可用于媒介伊蚊的现场监测与防治。
2021, 32 (5): 637-6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6
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种间竞争实验研究
陈宗晶, 秦冰, 白安颖, 吴军, 邓惠, 段金花, 刘礼平, 芦瑞鹏, 阴伟雄, 林立丰
摘要326)      PDF (458KB)(710)   
目的 研究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的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的种间竞争,评估埃及伊蚊的扩散能力。 方法 2017年3-8月,将捕自乌石镇的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2龄幼虫各100条在养蚊室混合人工饲养,羽化18 d后,用电动吸蚊器吸取成蚊进行分类,计数,并收集所有蚊卵,放入水中进行下一世代混养,共进行6个世代的混合饲养,通过数量的多少比较不同蚊种的竞争能力。 结果 每批蚊虫首先羽化的蚊种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羽化要晚3 d以上。雷州市乌石镇的埃及伊蚊数量在每个世代均多于本镇的白纹伊蚊平均数量和梅州市的白纹伊蚊数量;有5个世代比茂名市的白纹伊蚊多,1个世代少;有4个世代比雷州市企水镇、韶关和深圳市白纹伊蚊数量多,2个世代少;有2个世代比湛江市的白纹伊蚊多,4个世代少;有1个世代比广州市的白纹伊蚊多,5个世代少。 结论 雷州市乌石镇埃及伊蚊对广东省梅州、茂名、韶关和深圳市等地的白纹伊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20, 31 (4): 486-48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23
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市政管网沙井口的蚊虫孳生现况调查
段金花, 陈宗晶, 周静雅, 黄亮宇, 吴军, 蔡松武, 张绍华, 邓惠, 林立丰, 刘礼平
摘要343)      PDF (493KB)(700)   
目的 了解深圳市各种市政管网沙井口的蚊虫孳生现状,为城镇蚊媒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调查深圳市新城区、老城区和城中村有代表性街道的市政管网各种沙井口的积水情况、蚊虫孳生率与密度,以500 ml孑孓勺捕捞幼虫计算密度(条/勺)。 结果 2017年11月共调查各种市政管网沙井口508个,蚊虫孳生的平均阳性率为4.7%,其中伊蚊的孳生阳性率为3.3%;防蚊贴(四防设施,包括防蚊闸、防蚊纱网等)的安装率为27.4%,维护完整率为76.3%。阳性沙井口中未安装防蚊贴(四防设施)的占83.3%,阳性沙井的幼虫最高密度为43条/勺,最低密度为1条/勺。供水沙井、沉沙井和市政排污井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9%、5.7%和5.5%。沉沙井、市政排污井和市政排雨水井的调查数构成比及阳性构成比较大,此3类沙井口占总调查数的84.8%,占阳性沙井数的87.5%。燃气、通讯、供电等沙井口均未发现有蚊虫孳生。 结论 四防设施有利于减少下水道蚊虫的孳生;沉沙井、市政排污井和市政排雨水井是城市市政管网中蚊虫重要的孳生环境,防蚊贴(四防设施)能有效减少市政地下管网中蚊虫的孳生。
2020, 31 (2): 199-20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16
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调查研究
邓惠, 刘礼平, 蔡松武, 段金花, 陈宗晶, 沈秀婷, 吴军, 林立丰
摘要288)      PDF (924KB)(912)   
目的 通过统一、规范的监测方法,掌握广东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伊蚊媒介传染病的预警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7-2017年,在广东省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和诱蚊灯法3种方法对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 结果 BI法监测伊蚊幼蚊密度,共调查9 506 102户,BI均值为2.94;MOI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共布放有效诱蚊诱卵器1 428 078个,MOI均值为4.98;诱蚊灯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共布放有效诱蚊灯82 019盏,伊蚊平均密度为0.21只/(灯·夜)。经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两两比较,BI法在不同环境的监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9.158, P<0.01),MOI和诱蚊灯法在不同环境的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42, P=0.174; F=1.973, P=0.081)。3种监测方法结果表明,夏、秋两季的伊蚊密度高于冬、春两季。 结论 广东省全年均有白纹伊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群密度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控。监测方法在不同环境中的敏感度不同,应根据监测环境选择。
2019, 30 (1): 60-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13
广东省雷州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现状调查
陈宗晶, 邢烽, 张丽菊, 邓惠, 周静雅, 黄景意, 蔡松武, 刘礼平, 阴伟雄, 吴军, 林立丰
摘要388)      PDF (510KB)(787)   
目的 掌握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广东省雷州市的分布现状,评估其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的风险。 方法 2017年7-8月,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定位,采用幼虫吸管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对广东省雷州市乌石、企水镇和沿海村落伊蚊的分布进行调查。 结果 乌石镇调查了79处住宅和23艘渔船,共检出伊蚊阳性点34个,其中埃及伊蚊阳性点17个,白纹伊蚊阳性点14个,二者共生点3个;企水镇调查了55处住宅和28艘渔船,共检出伊蚊阳性点17个,其中埃及伊蚊阳性点4个,白纹伊蚊阳性点13个。流沙镇到纪家镇的15个沿海村落308处积水,未发现埃及伊蚊,检出伊蚊均为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多孳生于居民住宅和渔船的储水容器中,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外容器和轮胎积水。 结论 埃及伊蚊在雷州市仅分布于乌石和企水镇,并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两镇的靠港大型木制渔船存在埃及伊蚊分布,是埃及伊蚊侵入的可能来源。
2018, 29 (6): 590-5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6.009
超低容量喷雾防制白纹伊蚊效果研究
刘礼平, 刘旭振, 倪秀锋, 赵晓明, 邓惠, 陈锡炎, 秦冰, 李国强, 吴军, 蔡松武, 林立丰
摘要299)      PDF (352KB)(745)   
目的 通过对韶关市社区和中山公园进行超低容量夜间和白天喷雾试验,为选用科学有效的杀灭白纹伊蚊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6年8月15日至9月20日在韶关市社区和公园利用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分别在夜间和白天进行喷药灭蚊,采用人诱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法对施药前后的伊蚊密度进行监测,评估喷药效果。 结果 韶关市碧桂园别墅区夜间和白天喷药后人诱指数下降率分别为98.19%和76.85%,MOI下降率分别为81.15%和43.86%;人诱法相对密度指数分别为3.90和14.25,MOI分别为38.48和24.47。韶关市中山公园夜间和白天施药后人诱指数下降率分别为76.47%和77.78%,MOI下降率分别为-58.54%和76.33%;人诱法相对密度指数分别为33.82和44.44,MOI分别为99.09和45.68。 结论 韶关市社区环境中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夜间喷药效果优于白天,可更有效地杀灭蚊虫和保持蚊媒低密度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而中山公园超低容量喷雾夜间、白天药效相差不明显;人诱指数评价超低容量空间喷药灭蚊效果优于MOI。
2017, 28 (6): 561-5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11
应用人工模拟绿篱现场筛选绿篱技术使用药物
邓惠, 赵晓明, 陈锡炎, 方娆莹, 吴旭光, 段金花, 吴军, 林立丰
摘要284)      PDF (651KB)(886)   

目的 利用绿篱技术人工模拟现场,研究不同杀虫剂的灭蚊效果及滞留效果。方法 应用绿篱技术分别将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大灭)、10%顺式氯氰菊酯(奋斗呐)和10.4%氯菊-烯丙菊水乳剂(列喜镇)喷淋鸭脚木,移入户外帐篷中,每帐放入雌性白纹伊蚊30只,24 h后放入1只小白鼠和4个诱蚊诱卵器,3 d后收集诱蚊诱卵器,观察并记录蚊虫存活数。结果 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可保持滞留灭蚊效果达21周以上,10%顺式氯氰菊酯可保持9周;10.4%氯菊-烯丙菊水乳剂无明显的滞留效果,蚊虫周最大存活数分别为4、15、21只,中位存活数分别为1、5、7只。结论 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和10%顺式氯氰菊酯在绿篱技术药物喷洒灭蚊中均具有良好的滞留效果,前者滞留效果更佳。

2017, 28 (2): 170-17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9
绿篱技术应用于登革热蚊媒控制的现场试验研究
刘旭振, 倪秀锋, 吴军, 周伟清, 胡应辉, 段金花, 蔡松武, 林立丰, 邓惠, 赵晓明, 李国强, 陈锡炎, 方娆莹
摘要388)      PDF (408KB)(998)   

目的 应用绿篱技术喷药进行登革热蚊媒防制现场试验,探索对社区进行登革热蚊媒快速和长期有效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方法 于2015年6-9月,选择广东省韶关市碧桂园凤凰城为试验现场,以超低容量喷药法作对照,比较绿篱技术喷药快速和持续杀灭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的效果。结果 绿篱技术喷药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蚊具有快速杀灭效果,可持续控制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诱蚊诱卵指数(MOI)≤5的持续时间为2~4周,MOI≤10的持续时间为3~6周,有效控制蚊媒密度的持续时间为6~7周,且未见伊蚊对相应药物产生抗性。结论 绿篱技术喷药可有效控制登革热蚊媒密度达1个月以上,与超低容量喷药法比较,其喷药面积更少,费用下降了37.50%,节省现场处理的人力、药物及时间成本,对登革热疫情暴发社区的蚊媒应急控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017, 28 (2): 152-15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4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应急控制后期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调查
段金花, 蔡松武, 吴军, 阴伟雄, 邓惠, 邹钦, 林立丰
摘要365)      PDF (344KB)(988)   

目的 调查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应急控制后期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登革热疫情控制后期,分别在广州市的海珠区、白云区,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汕头市潮阳区,潮州市潮安区和揭阳市榕城区登革热疫点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 生物测定法》(GB/T 26347-2010)中的敏感基线法之幼虫浸渍法进行检测。结果 广州、佛山、汕头、揭阳和潮州等5市(区)白纹伊蚊对双硫磷和残杀威抗性倍数分别为4.92~8.33和2.35~6.23倍,呈低抗水平;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53~31.29、8.35~38.69和2.63~37.04倍。广州市对菊酯类杀虫剂大多达到中抗水平,佛山和潮州市大多为低抗水平,揭阳市为低抗水平,汕头市大多为中抗水平。结论 白纹伊蚊的防治应坚持综合防制的原则,加强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避免使用中高抗性药物,预防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17, 28 (2): 141-1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1
广东省蚊媒西尼罗病毒携带情况调查研究
段金花, 蔡松武, 吴军, 邹钦, 阴伟雄
摘要263)      PDF (701KB)(934)   

目的 了解广东省蚊媒的构成、发生消长及西尼罗病毒的携带情况,为及时有效地切断西尼罗病毒病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广东省的广州、佛山、东莞、茂名市的城区和郊区设点,采用灯诱法调查成蚊;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蚊媒携带的西尼罗病毒。结果 广东省蚊媒平均密度为11.80只/灯,其密度高峰在4-5月,生境中以牲畜棚中的密度最高。致乏库蚊/致倦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9.90%,为优势蚊种。RT-PCR法未检测到西尼罗病毒阳性。结论 致乏库蚊/致倦库蚊是广东省的优势蚊种,加强监测可以掌握其消长规律,为制定适宜的防制措施和预报预警其可能传播的西尼罗病毒提供科学依据;对广东省内西尼罗热的传播媒介种类及其传播流行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5, 26 (6): 558-56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05
广东省蚊虫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初步调查研究
林立丰, 吴德, 张欢, 寇婧, 周惠琼, 段金花, 吴军, 刘文华
摘要407)      PDF (656KB)(959)   
目的 了解广东省蚊虫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布及其基因型别。 方法 利用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建立PCR检测方法, 对蚊科中库蚊属、伊蚊属、阿蚊属和按蚊属部分蚊虫种类进行检测, 同时利用Mega 5.2软件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 分别从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及未分型蚊种中检测到12条目的基因序列, 其中11条成功进行测序, 这些序列分别属于A和B 2个超级基因组, 分布在5个不同的基因族中。 结论 广东省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致倦库蚊中均存在A大组(含2个小组)和B大组(含3个小组)基因型的Wolbachia感染, 埃及伊蚊和中华按蚊未检测出Wolbachia。
2014, 25 (2): 113-115.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6
广东省某市特殊场所家蝇抗药性调查及防制策略
段金花, 蔡松武, 阴伟雄, 刘文华, 吴军, 邹钦, 林立丰
摘要445)      PDF (850KB)(751)   

目的 了解广东省垃圾填埋厂、肉联厂等特殊场所家蝇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方法 在野外孳生地采集家蝇幼虫,通过点滴法测定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等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量,实验数据用机值法统计分析。结果 垃圾填埋场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的LD50分别为13.7179、3.5971、5.5982和0.7704 μg/虫,肉联厂分别为1.0999、0.7278、8.3314和0.5322 μg/虫,抗性系数为58~2525倍,比1996年增高了1~103倍,比1991年增高了2~1383倍,抗性水平均已达高抗以上,垃圾填埋场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DDVP的抗性水平都高于肉联厂。结论 广东省特殊场所的家蝇对部分杀虫剂产生了高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性增长很快;垃圾填埋场、肉联厂等特殊场所的家蝇防制应实行综合管理策略,科学用药。

2013, 24 (3): 229-231.
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的蚊媒监控及其病毒检测
段金花, 蔡松武, 吴德, 刘文华, 吴军, 周惠琼, 邹钦
摘要516)      PDF (1433KB)(1021)   
目的 分析基孔肯雅热流行与诱蚊诱卵指数的关系, 调查白纹伊蚊成幼虫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状况。 方法 基孔肯雅热流行期间, 通过诱蚊诱卵器和布雷图指数调查蚊虫密度和采集蚊虫, 用实时荧光PCR和细胞分离2种方法对野外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病毒进行检测。 结果 确认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后, 启动包括应急灭蚊的综合控制措施1周后,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下降到5 以下;采集的蚊样品按照时间和地点分成27份进行病毒检测, 成蚊标本都显示病毒阴性, 有3份乙醇浸泡处理的蚊幼虫标本为可疑阳性, 占总幼虫标本(24份)的12.5%。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均为阴性。该社区共报告病例253例, 应急控制在22 d结束。 结论 基孔肯雅热暴发 流行时, 诱蚊诱卵器法作为应急灭蚊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 尤其在成蚊控制效果评价和捕获成蚊检测带病毒指数上有优势 , 流行期间白纹伊蚊对基孔肯雅病毒的感染率、传播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2, 23 (6): 492-495.
广东省清远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蚊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
刘文华, 林立丰, 蔡松武, 吴军, 段金花, 邹钦, 阴伟雄
摘要951)      PDF (984KB)(910)   

目的 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病媒蚊虫群落特征和演替动态变化,了解主要传播媒介蚊虫种群动态及与城市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诱法,连续4年在清远市调查蚊虫种群密度。结果 此次调查清远市蚊虫有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5种;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群落种群数量的92.27%;其次为骚扰按蚊,占3.98%;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数量较少,各占1.62%;中华按蚊仅占0.51%。在研究期间,比较2006年与2008、2009年数据,结果 表明群落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致倦库蚊在种群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白纹伊蚊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中华按蚊在种群中逐渐消失,三带喙库蚊在群落中数量波动较大。不同蚊种在夜间呈现不同活动节律,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19:00-22:00其密度逐渐增加,高峰主要在21:00之后;白纹伊蚊在夜晚各个时间段都有活动,活动高峰主要在20:00之前;骚扰阿蚊呈现与白纹伊蚊相似的活动规律。结论 清远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逐渐增加,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则在不同年份中波动较大;传疟媒介中华按蚊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加强登革热和乙脑媒介的监测和防控。

2011, 22 (6): 561-563.
4种不同液体蚊香在野外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控制效果研究
刘文华,蔡松武,吴军,林立丰,段金花,邹钦
摘要1305)      PDF (326KB)(1024)   

【摘要】 目的 研究 4 种电热液体蚊香〔 0.12%四氟甲醚菊酯(A),0.17%四氟甲醚菊酯(B),0.86%四氟苯菊酯(C), 0.86%四氟丙炔菊酯(D)〕在野外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的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人诱法,比较测定控制蚊虫前、后密度的下降率,调查蚊虫密度。结果 试验主要蚊虫为传播乙脑的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蚊香样品中仅有样品A使三带喙库蚊的密度下降率>80%,样品B、C和D使三带喙库蚊密度下降率均<80%;蚊香样品 A、C、D使致倦库蚊的密度下降率>80%,样品B使其密度下降率在70%~80%之间。结论 4种蚊香样品在现场有良好的驱避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的效果,但是蚊香B的驱蚊效果要差于蚊香样品A、C、D,野外试验结果与实验室药效有差别。

2009, 20 (6): 505-506.
不同血源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室内空间分布的影响
刘文华, 蔡松武, 吴军, 林立丰, 段金花
摘要1187)      PDF (454KB)(1031)   

【摘要】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室内空间分布与血源的关系。方法 利用人诱法,调查蚊虫的密度。结果 在靠近动物(梅花鹿)血源的餐厅区房间,三带喙库蚊占74.80%,致倦库蚊占21.14%(n=472);在以人血源为主的人居房间,致倦库蚊占60.28%,三带喙库蚊占36.62%(n=815)。三带喙库蚊的密度餐厅区房间高于人居房间(df=1, χ2=5.32, P<0.05, n=676);致倦库蚊的密度也是餐厅区房间高于人居房间(df=1, χ2=268.45, P<0.001, n=611)。结论 血缘的空间分布影响乙脑媒介在室内的空间分布。三带喙库蚊室内空间分布靠近动物血源;而致倦库蚊室内空间主要受人类血源分布的影响。

2009, 20 (1): 1-3.
广东省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蔡松武;邹钦;张贤昌;阴伟雄;卢文成;陈文胜
摘要1203)      PDF (189KB)(731)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拟除虫菊酯浸泡蚊帐对嗜人按蚊毒杀作用的实验室评价
潘波1,2;陈晓光1;朱泰华2;吴旭光2;吴军2
摘要1055)      PDF (107KB)(682)   
目的 实验室评价拟除虫菊酯浸泡蚊帐对嗜人按蚊的毒杀作用。方法 棉纱蚊帐浸泡拟除虫菊酯药液后,按照WHO的实验室生物测试方法,每月对嗜人按蚊进行实验室生物持效测试和KT 50及LT 50生物测试。结果 二氯苯醚菊酯250和500 mg a.i/m 2浸帐对嗜人按蚊的持效分别可达10和13个月,毒杀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3.7%和77.0%;500 mg a.i/m 2二氯苯醚菊酯浸帐后180~305 d测试,对嗜人按蚊的KT50平均为16.9 min;LT 50平均为22.1 min。KT 50与LT50的比值为1∶1.3。氯氟氰菊酯20 mg a.i/m 2浸泡蚊帐后1年内对嗜人按蚊的毒杀平均死亡率为79.8%,在10 mg a.i/m 2剂量下,毒杀平均死亡率为73.5%。氟氯氰菊酯40 mg a.i/m 2浸泡蚊帐后8个月内对嗜人按蚊的毒杀平均死亡率为78.1%;在20 mg a.i/m 2剂量下,浸帐后6个月内对嗜人按蚊的毒杀平均死亡率为73.2%。结论 500 mg a.i/m 2二氯苯醚菊酯2、0 mg a.i/m 2氯氟氰菊酯、40 mg a.i/m 2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对嗜人按蚊均有较好的持效和毒杀作用。
清远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1;黄亿初2;吴军1;张世炎3;蔡松武1;段金花1;阴伟雄1;林立丰1
摘要1321)      PDF (100KB)(661)   
目的 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清远市城区及所辖3个县城区内所捕获的155只褐家鼠、13只黄胸鼠、2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65%、0和50.00%,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9.82、84.92和453.70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 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ELISA检测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SARS特异性抗体的初步研究
裴福全;崔惠儿;林立丰;吴军;易建荣;段金花;阴伟雄;阮彩文;卢文成
摘要1011)      PDF (2524KB)(575)   
目的了解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探讨鼠形动物尤其是家鼠类媒介生物,与SARS流行是否存在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在广东省各地与SARS相关或被认为可能相关的场所诱捕鼠形动物,留取血清,用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SPAELISA)及常规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在广东省各地共获取鼠形动物(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及臭)血清193份,用SPAELISA检测,7份特异性抗体阳性,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阳性率3.6%;其中139份褐家鼠、黄胸鼠血清用常规ELISA重复检测,检出阳性18份,阳性率12.9%;SPAELISA检测阳性者中5份用常规法复检,4份仍为阳性;所有阳性者均来自广州、佛山、深圳3地。结论在广东省各地捕获的鼠形动物中,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阳性者的地域分布似乎与广东省SARS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PAELISA法检测Rats类家鼠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的敏感性可能低于常规ELISA法,而检测阳性者与SARS冠状病毒接触或感染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鼠形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的调查分析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裴福全;卢文成;蔡松武;郑焕英;阴伟雄
摘要1141)      PDF (212KB)(693)   
目的调查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鼠形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CoV)情况,为寻找SARS的源头和传染途径提供证据。方法常规方法捕捉老鼠,采用巢式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基因序列检定技术、病毒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测试。结果在广州市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捕捉的鼠形动物共3种59只;用SARSCoV特异性引物对32份肛拭子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肛拭子样本有4份阳性,阳性率为12.5%;阳性片段基因序列与SARSCoV同源性为90%~96%;PCR扩增片段阳性样本细胞培养结果未能分离到SARSCoV。结论鼠形动物能否携带和传播SARSCoV,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RT-PCR检测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结果初报
段金花;吴军;林立丰;裴福全;易建荣;卢文成;蔡松武
摘要1123)      PDF (146KB)(595)   
目的调查广东重点地区鼠类和蜚蠊是否携带SARS冠状病毒或者是否SARS冠状病毒的宿主,为寻找SARS冠状病毒的来源及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巢式RT-PCR技术、荧光定量RT-PCR技术。结果利用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对广州、中山、江门及恩平等地的160份鼠肺样品及15份蜚蠊的体表擦拭子检测结果表明,荧光定量RT-PCR未检测到阳性,巢式RT-PCR显示来自广州市的1份蜚蠊体表擦拭子呈可疑阳性。结论巢式RT-PCR、荧光定量RT-PCR都适合于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的初步筛选,目前未有明显证据显示鼠类及蜚蠊携带和传播SARS冠状病毒,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连云港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杨绪理; 吴军
摘要412)      PDF (361KB)(548)